踏上征途 红星闪耀向远方
?不忘初心 再出发·瑞金启程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刊
秋日,瑞金,在离县城5公里的叶坪乡,一阵细雨过后,樟树林更显青翠,幢幢土砖房掩映其中。这里是叶坪谢家祠堂,85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次“开国大典”便在这儿举行。因地处农村且面临战争,有人称这个红色政权为“山坳里的中国”。随着时局和战略大转移,“地球上的红飘带”由瑞金“红场”,飘向陕北,飘到北京,最终建立了新中国。
红色政权在这里建立
最初,红军领导层并不是选定瑞金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“首都”。
1931年9月28日,毛泽东、朱德等率红一方面军途经叶坪村,此行原定到福建筹粮筹款、休整补充,并筹备在长汀召开一苏大。然而,当红军总部抵达瑞金后,情况却发生明显的变化。时有400多年历史的谢氏宗祠,因宽敞明亮,被选定为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。
1931年11月7日,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便在谢氏宗祠隆重召开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,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。当晚,数万群众提灯演戏、燃放焰火、发表演说,欢庆全国性红色政权的建立。
从此,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首都。
小学语文课本里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更记录了一个饮水思源的故事。
因发现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水,1933年毛主席带着警卫员花了几天工夫,挖了一口水井,为了使井水更清澈,毛主席又下井底铺沙石、垫木炭。随后,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,沙洲坝人民喝上了清甜水。
军爱民,民拥军。随着反“围剿”形势日益严峻,苏区红军的战争费用越来越紧张。为筹集经费,支援红军,瑞金人民购买公债77.3万元,支援谷子25万担,捐献战争费用22万元,瑞金妇女将嫁妆、首饰等银器捐出,共22万两。
长征从此开始
当时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,就有11.3万人参军参战,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,其中1.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。“5个瑞金人里就有1人为革命牺牲。”
杨荣显,瑞金沙洲坝下肖区的农民,有8个儿子,却无子送终。
世代贫农,迎来红军后才有了自己的田地,在杨荣显眼中,红军是穷苦人的大救星,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第二天,杨荣显就让大儿子和二儿子参加红军。不到3个月,这两个孩子在反“围剿”中牺牲了。
随着战事吃紧,杨荣显带着剩下的6个儿子到区政府报名,响应“扩红”号召,其中两个还不到年龄,只能带回家。结果,4个孩子全在第四次反“围剿”中牺牲。
1933年下半年,经过半年准备,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,发起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“围剿”。战事最激烈时,杨荣显还是把剩下的儿子都送上前线。“扩红”干部请杨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。他却说“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,要上都上”。最后,这两个儿子也牺牲了。
类似这样“八子参军”的故事,在瑞金并不少见。“父送子、妻送郎,父子一同上战场”这样的场面,在瑞金的乡乡村村都能见到。
1934年10月初,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、宁都、石城等地相继失陷,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正像一只铁桶一样围向瑞金。为摆脱“围剿”,红军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。10月10日,瑞金云石山上响起行军号,听惯了军号声的瑞金百姓,心却被撕碎了。
云石山下,当年红军集结,离开瑞金的地方,一条西去的水泥路,记着红军远去的方向。如今,这条通往于都的道路被当地人称为长征公路。
红军走后,瑞金陷入腥风血雨。在“茅草过火,石头过刀”的反动口号下,县城人口减一半,很多村子成了“无人村”“血洗村”。陈毅、项英带着留下来的红军坚持游击战争,而普通村民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无声地抵抗着屠杀和野蛮。
紧紧跟随,无尽守望,瑞金人民盼着红军回来,带来艳阳天。
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
爷爷走完长征路,虽然回到瑞金没多久就去世了,但他的故事和精神,解放小学副校长熊敏一直了然于心。“从小奶奶就和我们讲爷爷长征时的故事,说没有红军的流血牺牲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“不如让红色记忆说话。”熊敏开始寻找适合孩子们的长征故事。她联系党史资料馆、走访老红军,还发动同事、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,把原来简单宏观的史料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并编成了校本教材。
15年过去,熊敏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学校副校长。孩子们每逢节假日就到红色景区做义务导游,这也成为解放小学的传统。而今,她的孩子也穿起了红军服,做起了义务导游,并自豪地告诉记者:“我是红都少年。”
“太爷爷、爷爷参加长征,坚持革命,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和平年代,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长征,但我也能用我的方式继承他们的选择。”站在瑞金叶坪乡华屋村红军祠前,烈士后代、黄沙小学学生华文添表达着自己的心愿。
红军祠后,是一片挂着铭牌的松林。当年,村里17名青年参加红军前,各种下一棵松树。树成林,人未归,村里人一直精心照顾这些松树,称它们为“信念树”。
“我的第一堂党课,没有课本。是七个共产党员,用鲜红鲜红的血,在洁白洁白的雪地上,写下的课文……”在一苏大旧址的红军广场,一群来自叶坪新华希望小学的学生正神情凝重地朗诵着。因靠近一苏大旧址,学校通过开发红色经典诗词课程,将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编成便于学生记诵的诗词,并定期带学生到一苏大旧址诵读红色经典,传承红色精神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未命名文章 (2018-11-07) |